銘記光輝歷史,傳承沂蒙精神,汲取奮進之力。為深入了解沂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7月18日上午,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向日葵暑期實踐團走訪臨沂市莒南縣,通過口頭采訪與調查問卷的形式實地調研了當地百姓對沂蒙文化的了解程度,力求為當地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d/file/c78ba3da4d6ae03844fc399401fd5767.jpg)
圖為實踐團走訪村莊。山東理工大學李穎能提供
感受百年風雨,探尋沂蒙精神 沂蒙山區,一方英雄的熱土,革命的火種在這里熊熊燃燒。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先烈的鮮血,每一座山峰都銘記著英雄的壯舉。一個個沂蒙故事,一種種沂蒙精神,無一例外地深深吸引著向日葵實踐團成員們。他們或搜集資料,或迫不及待前去親身實踐,探尋這沂蒙山區中英雄們的痕跡……
理論不如實踐,走進人民群眾,是真正的了解。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與莒南縣的居民進行親切交流。其中,采訪到的一位中共黨員語重心長地說:“沂蒙文化是我們莒南縣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這位黨員同志的話道出了許多當地人的心聲。他們一致認為保護和宣傳沂蒙文化在傳承歷史記憶、發揚紅色精神中具有重要價值。
![](/d/file/590a1cdea48bd4b7d33486a517b0f25e.jpg)
圖為實踐團成員訪談中共黨員。山東理工大學李穎能提供
軍民情深似海,魚水交融共生 “我們那過年有個規矩:新年第一碗餃子不敬天地,敬保衛村莊的鋼八連24名英烈。抗日戰爭那會兒,是八路軍鋼八連救了百姓們,那其中就包括我父親。”一位七旬老太拉著實踐團成員淚眼婆娑地說道。方言雖濃但情更濃。老奶奶的話語中雖隨夾雜著聽不大懂的方言,但依然能感受到她難以抑制的激動情緒。
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與子弟兵并肩作戰,用他們的豐功偉績,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讓子孫后代們銘記那段烽火連天的革命歷史。這種深厚的軍民情誼,是沂蒙紅色革命文化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d/file/e0e9006cb35637df44aea1bcb557ce5d.jpg)
圖為實踐團成員訪談老奶奶。山東理工大學李穎能提供
沂蒙精神永駐,時代浪潮飛揚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了青年的頭上就成了一座山。”令人欣喜的是,實踐團成員不僅傾聽了黨員同志與老奶奶關于沂蒙文化傳承的深情訴說,更見證了青年一代對沂蒙精神的堅定傳承。
在與當地學生的交流中,實踐團成員發現,這些初中生對沂蒙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特的見解。他們熟知沂蒙文化故事,理解“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并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將自覺肩負起保護和傳承家鄉文化的重任,立志成為新時代傳承革命文化的排頭兵。
![](/d/file/a83751893237e947e12b30f77a9563c4.jpg)
圖為實踐團成員訪談青少年。山東理工大學趙一提供
通過本次實地調研,實踐團的成員們發現,由于年齡等原因的限制,大多被采訪的青壯年反映對青少年的紅色精神教育相對薄弱;部分老年人對沂蒙文化的了解相對有限。他們主要通過媒體獲取相關信息,很少有機會親自走進博物館等場所親身體驗。這無疑為沂蒙文化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值得高興的是,配合采訪的每位百姓都對沂蒙精神的傳承呈現積極態度,并非常看好紅色革命文化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
紅色基因代代傳,沂蒙精神永流傳。此次走訪調研的成功開展,不僅為莒南縣的沂蒙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沂蒙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