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夢未來——探秘西秦刺繡,共譜非遺瑰寶新傳奇
7月12日,西安理工大學“融貫中外”社會實踐隊踏上了一段別開生面的旅程,目的地是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千陽縣,一個承載著深厚西秦刺繡文化底蘊的地方。此次實踐,旨在探索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交匯的可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千陽縣閆家村繡樓,不僅是西秦刺繡的發源地,也是技藝傳承的活化石。隊員們被深深吸引,沉浸在一幅幅細膩精致的繡品之中,每一針一線都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扶貧駐村干部劉金平分享了西秦刺繡面臨的現實挑戰:“人才短缺和技術融合的難題正困擾著西秦刺繡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在機械操控與編程方面,這直接關系到傳統工藝能否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他進一步指出,設計創新的缺乏和知名度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秦刺繡的市場拓展和文化推廣。
隨后,實踐隊來到了千陽縣太陽鳥工藝品合作社,這里是西秦刺繡省級傳承人李惠蓮的工作室。在李惠蓮老師的親自指導下,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刺繡的全過程,從圖案設計到絲線的選擇,再到針法的運用,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匠心獨運。李惠蓮強調:“西秦刺繡的傳承需要克服地域限制、規范管理的缺失以及統一評價標準的建立等難題。我們期待年輕一代能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如設計創新、市場營銷和數字媒體,為西秦刺繡的傳承和創新帶來新思路。”
實踐隊的成員們在這次學習中深受觸動,“融貫中外”實踐隊姜雨彤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延續與創新。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決心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西秦刺繡等非遺項目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其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歷史的明燈,不僅映照著文明的過往,更引領著未來的方向。“融貫中外”社會實踐隊的探索之旅,是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理念的生動詮釋。我們堅信,通過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非遺文化將在科技的助力下,于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梁,開啟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