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融貫中外”社會實踐隊 體驗金銀細工與秦腔魅力
7月11日上午,西安理工大學“融貫中外”社會實踐隊先后前往西安市碑林區琳瑯志傳統工藝研習工作室、易俗社文化街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第一階段調研。
![](http://www.dcdxsw.com/d/file/2892ed771cbab783ffb0bcdbd05a230c.jpg)
在琳瑯志傳統工藝研習工作室,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銀細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趙琳靜首先介紹了金銀細工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青銅鑄造、花絲鑲嵌、鏨刻、鎏金等工藝,隨后,她結合唐代經濟中的鑄幣、錢幣制度等知識,以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方式,從金銀文物視角講述大唐經濟文化,并現場展示了其親自制作的“花舞大唐首飾套件”,該作品根據唐代壁畫上女子首飾圖像,采用花絲鑲嵌技藝復原制作,其非遺技藝中體現的文化之美,讓實踐隊員們嘆為觀止。趙琳靜強調,作為展現中華文化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非遺技藝不能只有空殼,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文化底蘊,并將其帶到作品中,向海內外弘揚。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們還在工作室老師的指導下體驗了鏨刻工藝的第一步——拔絲工藝。
![](http://www.dcdxsw.com/d/file/8ac0b9cea2571d416b5cc6ec83a7ed4b.jpg)
在結束對琳瑯志傳統工藝研習工作室的實地調研之后,實踐隊成員來到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區,對秦腔、臉譜等非遺文化進行了實地調研。國家一級戲曲演員溫軍海首先向隊員們介紹了秦腔的歷史和發展,從秦腔的起源、流派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讓隊員們對這一古老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溫軍海老師在分享了自己學習秦腔的經歷和對戲曲藝術的熱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藝術傳承的擔憂和期望,他希望新時代的大學生們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和特長,幫助秦腔和臉譜等傳統非遺文化走出去、活起來,讓更多的人見識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http://www.dcdxsw.com/d/file/50e698b4b7c6ba09ed32b98a117e8bf6.jpg)
本次調研實踐使實踐隊員們親身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體會到了非遺文化振興的活力和潛力,對于非遺的歷史沿革、傳承方式以及當代意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后續,西安理工大學“融貫中外”社會實踐隊將繼續前往渭南華陰,延安延川、安塞等地進行實地調研,繼續探索“非遺”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與創新策略,努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貢獻力量。
![](http://www.dcdxsw.com/d/file/c03875d81e5bd0dbb8f958c783658d6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