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
英雄們以紅色為信仰,
鑄就了不朽的傳奇。
在走訪桃坪村時,當地村民向突擊隊講道,根據知情人士鄭成級、鄭卓金兩位老人回憶,1933年,劉名義等人在黃圃箭竹坪村的菜頭嶺側的石巖洞里設立了簡易兵工廠,專門修理槍支及制造土槍土炮、配制彈藥。讓宜樂游擊隊由始初的兩支槍發展到40多支槍。次年2月12日,紅軍戰士谷子元、李林率領游擊隊員和地下工作者裝扮成老百姓,從石渡水、羊古嶺、石巖洞里出發,趁駐坪石田頭村的國民黨軍警衛隊在村里觀看安葬老人的熱鬧場面之際,闖進敵兵駐地,不費一槍一彈繳獲30支槍和一批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湘南武工隊進入箭竹坪駐扎,阻擋國民黨軍南下。駐軍一連人駐扎在祠堂、學校及鄭華勇、鄭有意房屋,箭竹坪村民熱情接待,供應糧油鹽等,軍民關系十分融洽。
圖4:鄭家村祠堂現貌
同時,當地村民向突擊隊講述了90多歲的紅軍后人彭青柳女士一家的革命往事,1932年,彭青柳12歲的丈夫胡海林在撿柴的過程中遇見了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運送物資卻遭到當場土匪洗劫和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的谷子元先生,當時胡海林就把谷子元先生帶回了家并為他養傷,而后她丈夫的父親(胡明泮)為保護國民黨反動派谷子元先生撤退,國民黨反動派抓走了胡明泮先生,期間,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嚴刑逼供胡明泮,追問谷子元先生的下落,然而胡明泮對黨忠貞不渝,寧死不屈,最終為了黨的偉大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在國民黨當時設立的樂昌監獄。
圖5:桃坪村建筑特寫
我們生在紅旗下,
長在春風里,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
目光所及皆為華夏,
五星閃耀皆為信仰。
隊員感悟1:
三下鄉期間我們參觀黃圃鎮的一些紅色遺址,讓我深深震撼到這片土地上紅軍革命精神的偉大。這些遺址和故事傳遞了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力量,提醒我們不忘初心,勇擔新時代使命,將革命先輩的精神傳承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隊員感悟2:
在參觀了韶關市樂昌市黃圃鎮的紅色遺址后,我深受啟發。這些紅色遺址作為革命歷史的見證,不僅向我們講述了過去的艱苦奮斗,也是傳承和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窗口。感受到先烈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志,我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實現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青春的腳步并未停息,年輕的肩膀總在擔當。”名撼嶺南突擊隊將繼續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對于紅色文化設施保護,開展紅色文化的學習,宣傳紅色文化歷史,為傳承和發展黃圃鎮紅色文化資源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