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前往桓臺縣索鎮睦和村進行走訪調研,旨在通過與村民的溝通探討和實地考察,了解睦和村當今的作物種植情況及相關問題,為農業科學化、規范化和可持續化發展做出貢獻。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在睦和村含硅水溶肥小麥示范田的合影
通過走訪,硅小蒜科技助農團發現睦和村大多實行多種作物混合種植模式,其中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最為典型,其目的是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又可以多收一季豆,相較于平常的種植模式,這種種植模式光能利用與養分循環都更加高效,并且種植方式使作物蟲害區隔,大豆的固氮作用還可提高土壤肥力,是更低碳高效、綠色生態、循環持續的發展模式。
圖為睦和村多種蔬菜混合種植田
睦和村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已經初具雛形,但硅小蒜團隊在實地考察調研中發現了問題。村民們指出,復合種植容易導致雜草除不干凈,進而導致作物減產,間作優勢得不到發揮,而除草藥劑不僅使用麻煩,增加成本,而且會使藥害風險增大,減產降收的風險也隨之加大。針對這一問題,硅小蒜科技助農團成員提出變隔離定向除草為芽前、苗后輪換一體化除草,團隊成員指出復合種植雜草以大豆帶雜草為主,因此可以引進耐大豆除草劑的玉米品種,用大豆除草劑進行一體化除草。同時,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向村民介紹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潔田模式,爭取實現睦和村復合種植的輕簡化和高產高效。
圖為睦和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地
隨后,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前往睦和村含硅水溶肥小麥示范田考察研究。作為全國重要產糧基地,除大豆玉米外,睦和村同時種植了大量小麥,但當地小麥既不抗旱抗寒且易倒伏,這導致其產量不盡人意,針對這一問題,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利用專業學術知識,深入研究作物問題,最終研發出含硅水溶肥并投入睦和村小麥示范田中實驗。通過考察含硅水溶肥對小麥生長的作用,硅小蒜團隊發現小麥根系明顯較普通種植的小麥更為發達,且主根更為粗壯,葉片更厚且葉夾角更小,有利于通風和密植。村民們提出,通過噴施含硅水溶肥,小麥的抗旱抗寒及抗倒伏抗干熱風能力顯著提升,且植株較普通植株更為健壯,成穗率更高,且肥料對蟲害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他們對其的效果相當滿意。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成員對含硅水溶肥滿意度走訪
然而,助農團成員深知這并不是助農之路的終點,他們繼續同村民講解含硅水溶肥的田間管理方案,指出肥料在返青期、拔節期、揚花前(后)三次噴施的用法用量、噴施時間及注意事項。同時,團隊成員耐心地為村民們解釋其他各類農作物間作種植技術及注意事項,旨在更好地推動當地農業的低碳高效發展。
圖為硅小蒜科技助農團成員向村民解釋種植技術
最后,助農團成員走訪了睦和村村級田長丁淑云,丁田長指出,睦和村實行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與制止耕地非農化“六個嚴禁”準則,且耕地利用具有優先順序:永久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要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而一般耕地應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這些舉措,使得睦和村耕地與糧食安全有了保障,從而能夠促進睦和村農業的發展邁向更高效、更科學、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新方向。
圖為睦和村種植玉米的永久基本農田
通過此次走訪調研,助農團成員雖然看到了團隊在助農方面的成就,但深知科技助農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道路上,硅小蒜科技助農團隊將繼續以自己的學識和增進民生福祉的信念,帶領各鄉村走向振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