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大食物觀”,端好“藍色食物”飯碗全方位踐行大食物觀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向海洋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是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要求。
如何在新征程條件下,端好“藍色食物”飯碗,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已成為時代的挑戰。2025年1月13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實踐隊深入山東省威海市桑溝灣海洋牧場,開展實地調研考察。
厘清概念,走好推廣藍色第一步實踐正式開始前,實踐隊員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樹立大食物觀、發展海洋漁業等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海洋空間資源、水體資源和生物資源蘊藏量巨大,具有廣闊的資源開發潛力。
靠海吃“漁”,資源使然。基于大食物觀視角,實踐隊員查閱資料了解到推廣“藍色食物”有多方面作用,如海洋動物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能夠有效改善居民的膳食結構。另外海洋食物生產系統在空間資源占用、水資源消耗、化肥及飼料使用等方面的節約效應十分顯著,有利于減少對陸地資源環境的消耗。
市場調研,走穩藍色食物發展路了解了基本概念,實踐隊深入人民群眾,走入水產市場與超市水產區,開啟了對“藍色食物”全方面調查。走進海鮮市場,看到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琳瑯滿目,攤主將海虹、扇貝、牡蠣按照品相、貨源堆成一座座小山。“目前,海蠣子主要以散養為主,一年到頭都有貨,而且水質好,養的海蠣子特別肥,扇貝和牡蠣已經大量上市,扇貝價格在4~6元一斤,牡蠣的價格則賣到5元左右,價格親民,深受消費者歡迎。”一家養殖戶告訴實踐隊員,今年長勢和肥度很好,主要銷往周邊城市及日照本地。“現在的海虹10塊錢4斤,都是本地的。”海鮮區售貨員向實踐隊員介紹到本地海虹最近上市,味道鮮美,價格實惠,來購買的市民較多。
圖為實踐隊員在超市水產區調研。劉晗悅 供圖
實踐發現,海鮮憑借相對低廉的價格、鮮美的口感以及較近的區位在居民飲食消費中獲得了絕佳優勢,展現出居民飲食結構中特有的“藍色食品”下蘊含的新時代大食物觀的魅力。餐桌上各式各樣的水產品不僅豐富了飲食品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品質,更成為了除傳統牛羊肉奶蛋外的第二種蛋白質來源,為居民均衡健康飲食保駕護航。
圖為養殖戶向實踐隊員展示牡蠣大小。周鈺晴 供圖
尋訪牧場,走出藍色產業新篇章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捕撈強度增加,傳統捕撈、養殖收益縮減,漁民轉業、轉場成為趨勢,海洋牧場應運而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保護水生生物和水域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和配置漁業發展空間的有效舉措。
13日下午,實踐隊員前往山東省威海市桑溝灣海洋牧場。通過與企業負責人的進一步交流,實踐隊員了解到桑溝灣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東端的天然港灣,養殖面積超過了2500畝,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網箱養殖區。我國每年5月1日到9月1日為休漁期,期間禁止打撈,因此在那段時間內吃到的海鮮全部是人工養殖的成果。與此同時,海洋牧場正與當地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集海底觀光、休閑垂釣、游客接待、餐飲服務、海洋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因此海洋牧場在提供“藍色食物”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圖為桑溝灣海洋牧場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進行講解。周鈺晴 供圖
在海洋牧場作業船只的帶領下,實踐隊登上了海上作業平臺,參觀了海洋牧場內海參養殖區、牡蠣養殖區、河豚養殖區等多塊區域,親身感受海洋牧場實地建設,團隊成員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牧場內的海洋生物的生長情況和生活環境,同時還可以實地打撈,采摘海洋生物,著實體驗了一把“海洋的力量”。“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這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他們個頭也都很大,看著非常肥美!”一位成員這樣說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食物觀”的內涵不斷豐富與拓展,推動了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引領著海洋事業奮斗者們向海圖強,用創新科技大力建設海洋牧場,將海洋生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藍色食物”的發展中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通過深入水產市場、水產企業一線進行調研,隊員們充分挖掘愛國主義與水產學科蘊含的時代價值,進一步明晰沿海地區實物消費發展現狀,并利用所學知識助力建設藍色食物新發展,躬身實踐、化知為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通訊員 陳婧)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趙昌遠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