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里的安全防線】
翻開吳思涵的實踐記錄本,一組組鮮活的數字躍然紙上:參與建立覆蓋全縣78家重點企業的"四色風險分布圖",核查382人次特種作業持證情況,整理1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數據。這些數字背后,是應急管理系統"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以前總覺得應急管理就是救火救災,現在才知道,80%的工作都在事前預防。"李明在參與編制《春節值班手冊》時深有感觸。
1、24小時在線的守護者
除夕夜的值班經歷讓吳思涵終身難忘。應急指揮中心大屏上,46個危化品企業監控畫面實時跳動,值班電話每隔20分鐘就要接聽一次鄉鎮報告。"我們的帶班領導連續三年春節在崗,他說'群眾過節,應急人過關'"。這種堅守在復工復產階段同樣延續,吳思涵參與的18家企業"開工第一課"督查中,發現并整改3起培訓記錄代簽問題,確保節后安全生產"不斷檔"。
2、科技賦能的智慧實踐
在參與"智慧應急"系統調試時,這個年輕人展現了獨特優勢。協助7家試點企業安裝的"智慧用電"監測系統,能通過AI算法提前48小時預警電氣火災風險。"就像給城市裝上了'安全體檢儀'"李明比喻道。他參與制作的CO中毒防范"五個嚴禁"電子警示貼,通過手機端推送覆蓋2.3萬戶居民,讓傳統安全宣傳插上數字化翅膀。
3、青春與使命的雙向奔赴
從最初分不清"通知"與"通報"的文種區別,到獨立完成7份公文擬稿;從面對專業術語一頭霧水,到能熟練操作應急管理綜合平臺,吳思涵的成長軌跡印證著實踐育人的力量。"最觸動我的是那些泛黃的應急預案手寫稿,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記錄著幾代應急人的經驗傳承。"他在實踐感悟中寫道。
帶著整理成冊的12項重點工作清單和3份代表性成果,吳思涵即將結束實踐旅程。但屬于這座城市的守護永不落幕——應急倉庫里300頂帳篷時刻待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儀持續運轉,24小時值班電話始終暢通。這些青年眼中"既平凡又偉大"的堅守,正匯聚成"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