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以說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明明清清的明白,這也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件事。
且先不提萬卷書,倘若將我們的課本什么的也算做是“萬卷書”的一部分,零零散散的嗎,也算一年讀那么兩本三本的書。倘若去除這些課本,那便是讓人惋惜了,很多人也許大學四年都沒再摸過紙質書,更別說是古人那讀的萬卷書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喜歡讀書,可經不起細問,你若是問一句:"妹妹今年幾歲了,可曾度過什么書?"準是給你擺出一水的網文小說網站,細細給你科普那些纏綿莫測、或舔或刀的愛恨情仇;抑或是熱血沸騰,讓人直呼爽快的玄幻文學。不能說是不好,起碼在某種程度上,還拓展了想象力。
讀萬卷書且按下不談,那轉向萬里路。“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很多人都熱切的把這句話當做“個性簽名”,無他,文學的力量是大眾化的。當代人也很喜歡行萬里路,證據便是暗暗與朋友圈素未謀面的人卷微信步數。甚至不惜大力搖動截屏手機,也要占據微信步數封面。看著動輒上萬的步數,誰敢說這不是行萬里路呢?
其實除卻這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概念其實已經深入了大多數人的心中。我們往往都了解也都認同,讀書與行走對我們的意義。雖然人人標榜自己度過的那些書,可之所以標榜,事實上不也是認同了閱讀這個行為本身。至于行萬里路,當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因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句名言,更已經成為了反應人們精神追求的一個標尺,早已深入人心。這依舊是讓人感到無限慰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