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輩當自強,持書仗劍耀中華
發布時間:2022-06-26 閱讀: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長城巍峨,寰宇震驚。中國走過千年歷經不衰,熠熠生輝。回望過去,無數先賢追尋的個人價值,往往都不局限于“小我”,而是與國家天下同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吾輩當自強,以一顆赤誠愛國心,持書仗劍耀中華。
愛國從來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歷史的車輪轉動千年,愛國也便沉淀為一種文化。愛國文化的醇香越來越濃,我們應如何做新時代的青年挑起時代重任,保衛祖國呢?
把“大義”印在民族脊背上,薪火相傳著“同舟共濟”的偉大人格。兩個世紀前,黑暗與硝煙踏上了這塊凈土,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大門,甲午海戰的火炮將愚昧的中國人驚醒,這片千瘡百孔的華夏大地燃起了變法自強的火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愛國豪情穿越時間壁壘,共鳴了解時代的呼聲。在這場救亡圖存的抗爭中,中華兒女用不屈的錚錚鐵骨守衛著國家的尊嚴,在“千子合抱”的深情厚意中用行動筑起了各民族榮辱與共的“同舟擔當”和“共濟精神”。正因為有前輩們自強不息的浴血奮戰,國家才有了破曉的黎明,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們生于長空,長于烈日,翱翔于風,更應托舉起凜然不可侵犯的“大義”,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把“創新”鐫刻在光輝旗幟上,薪火相傳著“百折不撓”的偉大情感。70年風雨兼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一聲春雷響徹華夏大地。君可見,中國高鐵中國橋梁已如巨龍橫貫在華夏大地上,“悟空”“天眼”“嫦娥”已如雄鷹護衛著祖國的天空,蛟龍深潛已如工兵勘探著海底無限的寶藏,“新四大發明”讓中國在世界閃光。忘不了隱姓埋名二十八載“氫彈之父”的于敏,忘不了推進脫貧攻堅的改革先鋒申紀蘭,忘不了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的孫家棟,他們以勤勤懇懇、一絲不茍的鉆勁,填補了中國經濟與科技的空白,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泛舟而下卻不隨世浮沉。少年的你我應以創新為劍,于倥傯歲月中用百折不撓融化眼前冰霜,讓自強不息的挑戰開拓新的春天。
把“堅韌”銘刻在錚錚鐵骨上,薪火相傳著“群策群力”的偉大力量。“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黨的領導與號召下,人民熱情高漲,中華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默默奉獻著。前有錢學森,黃大年等科學家回國奉獻,后有耶魯“村官”秦玥飛回國為民獻身。信陽無聲,拳拳赤子心就是最好的名聲;生命無華,殷殷報國行就是最好的芳華。中國的每一位勞動者無不堅守崗位為祖國,為人民奉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邊疆的戰士,城市的工人,平凡的我們也有著雄厚偉大的力量,“力由心起”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匯聚,需要我們每一個的平凡與偉大。
胸中有夢想,眼中有追求,揮斥方遒的年輕一代體魄偉岸,志向高遠,步履穩健。讓我們用理想和執著刻下奮斗的誓言,以暢快的激情揮灑雄風,以清醒的腦沉淀躁動以沉穩的腳步迎接未來,以自立自強的身姿持書仗劍耀中華。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校園文學推薦
- 向死而生的杜麗娘
- “向死而生,是對生命最真誠的尊重,是對自己最認真的回答。”14歲的我在日記里是這么說,20歲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 07-04
- 盛夏
- 下午,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風扇發出呼呼的聲音,手指張開感覺到風從指尖穿過的感覺。伴隨著窗外斷斷續續響起的蟬鳴聲,忽然感覺到夏天來
- 07-04
- 何為感恩
-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
- 07-04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生主》。原文而在《習近平用典》的勸學篇中也,恰好引用到了這句話,來殷切勉勵當下黨職干部
- 07-04
- 既然活著,就別抱怨
- 一個人活著,任何時候,不能無所事事,更不可枸人憂天,怨聲載道,必須要有他該做的事情,唯有那樣他的心里才會有所寄托,他才會真正的
- 07-04
- 逆旅行人
- 攀上千萬米的高山,寒風在耳邊呼嘯而過,攜著清晨的寒意刺人心脾。忽而暖光乍現,萬萬公里之外傳來破曉的訊息,跨過星辰和塵埃,太陽以
- 07-02
- 陶淵明孤獨的造夢者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世人眼中的陶淵明。東籬下悠然采菊,抬頭間南山便映入眼簾,自然閑適的淵明有著超脫凡世的靜穆。
- 07-02
- 在黑暗中奔跑,帶著光前行
- 雨衣外是烈日蒸騰,雨衣內是大汗淋漓,也是淚如雨下,那個穿著雨衣等女兒回家的父親不愿離去。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