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現歷史之美,感受文化的力量;以史為鑒,面向未來。7月6日下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通山分隊赴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非遺館進行走訪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活態流變,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留下的燦爛瑰寶,是凝聚先輩智慧與卓越價值的精神財富。
在當今社會,參觀非遺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為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途經,承載著豐富多樣的歷史、藝術和人文知識。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人們汲取智慧和靈感的源泉。參觀文化館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文化館通常收藏有各種各樣的展品,包括歷史文物、藝術品、手工藝品等。通過參觀文化館,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眾多珍貴文化遺產和藝術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后故事和意義。觀賞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同時也能夠激發我們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給予我們靈感,讓我們思考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非遺創新與轉化的核心是保護與創新。保護是基礎,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性。創新是關鍵,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探索多元化保護模式,從而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文明持續發揚光大。通山縣非遺館構思別致,風格典雅,是展示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其設計和運營綜合了考慮多種因素,以非遺項目為核心,運用多樣的展示手段和空間布局來呈現非遺的獨特魅力,展現非遺文化的特質與價值,兼具藝術性、文化性和互動性。以豐富翔實的實物、圖片為基礎,全面展示了通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就。
青年群體是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這就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意味著青年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應鼓勵其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以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并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青年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還能為非遺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