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7日,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青耕者”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蕪湖中聯重科智慧農場,聚焦“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現代化”主題,沉浸式調研智慧農業場景,解碼科技賦能農業升級的實踐路徑。
一、智能設備組網,構建農業數字感知體系
步入農場,各類智能終端成為田野里的“科技哨兵”。稻田液位計以激光測距技術,精準捕捉水位變化,抗干擾、免維護的特性適配復雜田間環境;土壤墑情儀依托TDR原理,實時監測土壤水分與溫度,為灌溉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智能蟲情測報燈自動識別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識別率超85%,助力病蟲害精準防控。
實踐隊成員圍繞設備功能、技術參數展開調研,通過掃碼了解設備智能聯動邏輯。從土壤環境到作物生長,從蟲害預警到灌溉調控,物聯網技術編織起農業生產的“數字感知網”,讓傳統農田裝上“智慧神經”。隊員感慨:“科技滲透到農業生產每一環,‘靠天吃飯’正轉向‘知天而作’ 。”
二、系統協同作業,重塑農業生產全流程
在農場灌溉區,測控一體化進水閘門與智能一體化閥門協同運行,借助太陽能供電、4G通訊技術,實現灌溉遠程精準控制;田間,物聯網攝像機與黑光攝像機24小時采集苗情、墑情影像,為農事決策提供可視化依據。
實踐隊跟蹤農業生產流程,見證“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智慧閉環:傳感器采集數據,云端平臺分析運算,智能設備自動響應。從耕種到管理,從水肥調控到病蟲害防治,數字化系統重塑生產流程,讓農業效率與精細化水平大幅躍升。隊員調研后總結:“新質生產力推動下,農業生產正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三、數智賦能增效,探路農業現代化新范式
調研中,團隊聚焦智慧農業的產業價值。農場依托智能系統,可降低生產成本并提升施肥效率2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更通過數據積累助力“蕪湖大米”等區域品牌打造。
實踐隊結合經濟學科視角分析,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應用,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革:從單環節智能到全流程數智化,從分散種植到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團隊梳理“技術-流程-產業”賦能邏輯,探索新質生產力下沉田間的推廣路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蕪湖樣本”的觀察與思考。
此次實踐,“青耕者”團隊以科技為錨,解碼智慧農業的創新實踐從智能設備組網到系統協同,從生產流程重塑到產業模式升級,隊員們見證新質生產力如何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調研,讓青春智慧融入農業現代化浪潮,助力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