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大運河沿線民族團結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月18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運河水脈連心脈,千籽同根一家親——“石榴花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郝婷婷、郭夏青帶隊赴鎮江開展民族團結主題調研,參加調研活動的領導有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長夏斌,馬院直屬黨支部委員、副院長邊婧。團隊先后走訪了“句容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佴池村、“江南第一閘”江蘇省諫壁船閘管理所,深入基層一線,感受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
佴池村地跨太湖、秦淮兩大流域,坐擁高驪山靈秀,懷抱侖山湖碧波,榮獲“鎮江最美鄉村”“江蘇生態村”“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是鎮江地區民族融合發展的鮮活樣本。
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長夏斌與佴池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良共同簽署了《校地黨建共建協議》,雙方將圍繞“黨建合作、文化建設、資源共享、鄉村振興”目標開展深度合作。隨后,夏斌部長與張良書記、李旭東第一書記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基地”揭牌,該基地將作為學生常態化參與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的實踐平臺。
圖為簽署《校地黨建共建協議》
圖為“社會實踐基地”揭牌
馬院直屬黨支部委員、副院長邊婧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主題,為佴池村老黨員、駐村干部講授專題黨課,用“身邊事”解讀“大道理”,以作風建設“小切口”撬動鄉村振興“大文章”,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路徑。
圖為馬院直屬黨支部委員、副院長邊婧上黨課
“石榴花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運河水脈連心脈,千籽同根一家親》為主題,用真摯的情感、生動的講述和鮮活的案例,深情描繪了大運河沿線各民族團結一心、攜手共進的現實圖景,以實際行動詮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誼。
目前,佴池村在適應農產品、文旅市場發展需求的過程中,緊緊依托省級“紅石榴家園”陣地和獨特的山水資源,深挖鄉村特色民族文化,因地制宜擇優產業,打開文化促進產業發展、產業帶動文化發展的雙向新局面。
在佴池村,團隊走進佴池村民族文化服務中心,在沉浸式展陳中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展館內,通過“多彩民族 文明交融”“石榴花開 美美與共”“佴池村 紅色薪火”三大篇章傳遞團結內核,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深刻內涵。
圖為參觀佴池村民族文化服務中心合影
佴池村堅持“黨建紅”引領“生態綠”,通過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佴池村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培育出“稻鱉共生”“果蔬采摘”等綠色經濟,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團隊成員走進佴池村鄉村振興共富項目,參觀有機水稻種植區、稻鱉綜合種養區、果蔬大棚區、垂釣區、觀光采摘區,化身鄉村振興講解員,用青春腳步丈量土地,尋找鄉村振興密碼。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佴池村鄉村振興共富項目
圖為團隊成員化身鄉村振興講解員
江蘇省諫壁船閘是蘇南運河唯一直達通江口門船閘,通航蘇、魯、皖、浙等13個省、直轄市內河航運船舶。被船民親切稱為“江南第一閘”。江蘇省諫壁船閘管理所地處長江與京杭運河這兩條黃金水道的“十字”型交匯口,團隊成員來到江蘇省諫壁船閘管理所,在江河交匯的脈動里,探尋“水運江蘇”的振興密碼。
圖為團隊成員與范勝瀾同志,顧曉冰同志合影
圖為參觀諫壁河口
范勝瀾同志為團隊成員介紹了單位黨支部黨建工作情況,單位先后獲得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單位”、“五星”先進黨支部、“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與多家企事業單位、高校開展黨建聯盟,推進智慧黨建,實現黨建與業務融合,方便黨員參與組織活動。范勝瀾同志介紹說:“有兩位90多歲的退休老黨員,以前每年都從鎮江坐公交車來單位交黨費,網上繳納黨費切實為老黨員參與組織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圖為范勝瀾同志為團隊成員介紹單位黨支部黨建工作情況
運行中心顧曉冰介紹了單位的運營管理與智慧化建設情況,單位承擔船閘運行管理,安全運行超過1.6萬天;正在進行船閘擴容改造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全世界最大內河單梯級船閘,提升通過量至原來的2.5倍;2025年智慧化升級后,船員不僅可以通過APP完成過閘全流程,船閘也將實現自動化船閘的越級提升。團隊還參觀了京杭大運河蘇南段與長江交匯處的諫壁河口,感受到了“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臨流十萬家”的壯闊場景。
圖為顧曉冰同志介紹運營管理
團隊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感悟民族團結的深厚力量,在黨建引領下感受基層治理的創新成果,在文化傳承中汲取奮進前行的精神動力。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思想的升華與實踐的錘煉,更是一次青春與使命的融合,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注入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