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下午,重慶市綦江區打通鎮大石壁社區活動室變身兒童成長訓練營。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育見·綦江”實踐隊為30名小學生帶來“認識自己,尊重他人”主題課程,通過沉浸式體驗教學,讓孩子們在畫筆與角色扮演中掌握人際交往的“身體邊界法則”。
自畫像找主人:破解繪畫焦慮的暖心課堂
“老師我不會畫...”小朋友面對畫紙躊躇時,實踐隊員蹲下身輕聲引導:“試試畫出你笑起來的小酒窩?那是你最可愛的標志!”鼓勵聲中,孩子們用畫筆捕捉自身特點:扎馬尾辮的女孩、戴眼鏡的男孩、衣服上有”中國”字樣的小男孩。
(社區小朋友們畫自畫像)
當30幅作品懸掛展示,孩子們歡呼著準確指認每幅畫的作者。”原來我的自畫像這么特別!”
(實踐隊員小朋友展示自畫像)
情景劇大闖關:把“不舒服”演成安全教科書
在“友好交往界限”環節,孩子們兩兩搭檔演繹真實場景:
• 面對好友突如其來的擁抱,女孩雙手交叉胸前清晰回應:”謝謝你喜歡我,但我現在不想!”
• 遭遇“阿姨不親就是不喜歡我”的情感脅迫,男孩后退一步大聲說:”請不要這樣!”
實踐隊員觀察到:“所有孩子都精準區分了舒服與不舒服的接觸,拒絕時眼神堅定,毫無猶豫。”
(實踐隊員指導小朋友情景演繹)
三重防護網:從認知到行動的成長護航
課程構建系統性防護體系:
1.認知錨點:用動畫視頻為小朋友們展示隱私部位、非隱私部位;
2.應急口訣:齊唱原創兒歌“我的身體我做主!隱私部位要保護!”,搭配手勢強化記憶;
3.支持系統:明確“信任名單”——父母、老師、警察都是可求助的“安全港”。
(實踐隊與社區小朋友們合影)
課后溫情時刻:教育在家庭中延續
活動結束后一個小女孩舉著自畫像奔向媽媽:“老師說如果有人讓我不舒服,要馬上找爸爸媽媽或者穿制服的警察叔叔報告!”母親輕撫女兒畫作眼眶微紅:“畫得好!更棒的是你記住了保護自己的方法。”
實踐隊員指出:“鄉村兒童常因‘熟人社會'難設邊界。我們通過具象化教學,讓孩子理解——尊重你的人也會尊重你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