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概述:社區作為與群眾關系最緊密的社會單元,是群眾生活形態的具象化集中體現,更是社會發展中民生問題的重要縮影。當前中國城市建設的重點逐漸轉向對人居環境的改善,服務設施的空間配置與居民生活獲得。“矢志行遠,與民偕行”便民設施考察團隊在這次社會實踐中通過問卷調查以及線下走訪有機結合的方式,調研現階段基礎設施存在問題、不同群體的滿意度以及建議意見,將意見反饋社區,在實踐中體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實踐內容:為了更好地調研社區建設,團隊先在線上查閱相關新聞報道、文獻,明確小組分工,到達實地后與當地社區工作人員取得聯系,進一步了解江蘇南京、安徽蚌埠、江西贛州的社區基礎建設,隨后團隊走進社區,深入了解居民。
深入社區,實地考察團隊成員深入社區,實地考察社區環境、基礎建設,切身體驗南京等地的社區生活。社區基礎設施總體較為完善,供水、供電、燃氣等基礎設施覆蓋全面,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社區內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齊全,包括社區服務中心、醫療診所、幼兒園、超市、銀行網點等,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務。社區綠化覆蓋率較高,垃圾分類與回收系統已初步建立,社區安全管理體系健全,設有門衛、巡邏隊等安保力量,并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實現了重點區域的全天候監控。然而,部分老舊社區的基礎建設存在老化現象
走近群眾,了解民生團隊成員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傾聽人民群眾對社區基礎建設的意見建議。大多數居民對社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表示滿意,但也存在部分不滿意見。
部分老舊社區的基礎建設存在老化現象,隨著居民需求的多元化,部分設施如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場所相對較少,部分場地因維護不善,設施老化,影響了居民的使用體驗,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機動車停放管理有待加強,部分區域存在亂停亂放現象;垃圾分類與回收系統居民參與度不夠高,部分垃圾桶存在混投現象。建議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環保意識。部分老舊樓棟的監控設備存在老化或盲區問題,需進行更新升級。此外,應加強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共同維護社區安全。
實踐總結: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實踐成員通過線上交流成果,總結出即使處于高速發展的今天,社區基礎設施問題仍存在一定漏洞,雖然我們的樣本采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仍可以以小見大反映許多問題。此次調研發現社區基礎設施整體較為完善,但仍存在老化和功能不足的問題,現代化小區普遍存在問題較少,老舊小區可能存在更多的安全隱患。多數居民對現有設施的維修速度表示不滿,建議增加線上反饋渠道以提高維修效率。調研還揭示出居民對醫療、教育、文化體育設施的需求較高,反映了現代社區居民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未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應注重綠色、可持續和智慧化發展,并根據居民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特別是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更便捷的線上服務。總體而言,社區基礎設施的改進與提升仍有很大空間,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投資。
總書記曾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兩個“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統一的。在發展民生中贏得民心,貫穿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作為當代青年關心社會也應與此相結合,從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的社區單元出發,在社會實踐中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感悟:“聚焦群眾關切,辦好民生實事”是我們奮進新征程的重要一環。在此次的社區基礎設施考察實踐中,我們深入身邊的各個社區,采訪了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居住時間長短的居民,發現大家都有對于自己社區設施建設的一些獨特的建議與想法,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需求,體悟到中國式現代化下關注民生的重要性。
——廖雨婷
在這個被高樓大廈環繞的都市叢林中,社區作為我們最貼近生活的港灣,不僅承載著居民的日常起居,更是情感交流與文明傳承的沃土。這次社會實踐,我們深入群眾,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與這片土地的故事。這段記憶中不僅僅承載了他們對于家園的情感,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象。
——郭啟睿
在托樂嘉社區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基礎設施對居民生活的重要性。首先,基礎設施對社區的影響非常廣泛。通過實地考察和與居民的交流,我們了解到公共設施如公園、健身房等能夠提供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使用頻率非常高,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都樂在其中,大大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次,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挑戰之一是資金和場地限制。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合理規劃和優先安排,以滿足居民的最基本需求。此外,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確保設施的長期可持續運營和良好維護。通過參與這次實踐,我深刻認識到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社區居民的重要性,以及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在未來我們會繼續關注社區基礎設施的發展,并希望能為構建更美好的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
——李顥冉
團隊名稱:“矢志行遠,與民偕行”
實踐時間:2024.7.25—2024.8.15.
實踐地點:江蘇省南京市、安徽省蚌埠市、江西省贛州市